新编婺剧 《傅大士传奇》
他从未剃度出家,却开启了佛教中国禅宗的原始宗风,被称为“弥勒化身”、“中国维摩禅始祖”、“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他和达摩、宝志并列为梁代三大士,却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倡“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谐思想,他就是:千年名僧傅大士。(浙中新报) 据南怀瑾《禅话》:傅大士,又称善慧大士。这都是后世禅宗对他的尊称。(大士或开士,都是佛学对菩萨一辞意译的简称。)他是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人。大士生于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卒于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禅宗初祖达摩到中国时,他已二十三岁。本名翕又说名弘。
五代版画:梁武帝听傅大士说法图
当时梁武帝用行政命令宣扬佛教,给佛教大开方便之门。不过即使如此,佛教要发展也需要和中国文化的儒、道互相融合吸收。傅大士生活在佛教寺院渐盛,佛理渐入中国的时期,他创导的“三教合一”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明代古籍《武林梵志》记载,在古代钱塘县凤凰山一个叫四顾坪的地方,在此地之右边,历史上曾有一座兜率庵,此处是傅大士的宴坐(宴坐,在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处。 “龙华禅寺旧名龙华宝胜钱王以瑞萼园舍建有傅大士塔像” “兜率庵在四顾坪右古壁有小石佛三尊乃傅大士宴坐处” 宋代诗人韩元吉(1118-1187年)曾作诗《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 古寺郊丘侧,钟鱼晓未喧。双林有遗骨,瑞萼记名园。 粒石嗟余饭,神槌想叩门。蚕桑犹有谒,鼓舞动山村。 说明直到约一百五十年后的南宋,在那座始建于吴越钱王年间的龙华禅寺内还可见到傅大士塔像的。 四顾坪、兜率庵和龙华寺,凤凰山上这些与傅大士有关的遗迹在哪里? 据金华地方志傅健依照志书记载和实地考证得出结论:“石龙洞造像是傅大士宴坐处,也即古兜率庵的所在地” “排衙石再往(凤凰)山上走一里地左右,就是四顾坪了,可惜一片荒凉。”
凤凰山 四顾坪
清·高晋《钦定南巡盛典》卷一百五,名胜,十二页
凤凰山:在正阳门外,山形如凤,因以得名。山右胜果寺,创自隋开皇年间,旁多秀石,翠霭层叠如云,中有巨石矗起,曰:“跃云”。从此,经月岩登高,峰顶平似掌,烟岚攒拥,奇胜罕匹,中为排衙石,再上为“四顾坪”。翠华临幸,御书赐名,曰:“澄观台”。 为了实地求证傅健文中所述的内容,我曾三次到凤凰山石龙洞探访。 八卦田边,从南观音洞边上的小路上玉皇山,可往老玉皇宫、慈云岭造像等处。在慈云岭造像不到处向右拐,有一白色公厕,往左上台阶就是慈云岭造像,往右走,就是前往石龙洞的路了。
石龙洞造像是傅大士宴坐处,也即古兜率庵的所在地(金华地方志)
第一次来这里,那天正下着雨,和上次探访天龙寺一样,未遇到人。我先将此处的摩崖石刻细细看了一遍,往石头护栏围着的洞内望去,隐约似有亮光。要不要入洞一探究竟呢? ---我犹豫后竟然没敢进洞!正对着石龙洞有条宽不足一米,石板铺就的小路。石路上面覆盖着的落叶和泥土说明这里罕有人行。顺着这条路走了几十步,有朽木倒伏,野藤蔓拦路……我在此考虑了一会儿后还是放弃前行。

石龙洞与山下南复路之间的直线距离很近,来往的汽车鸣笛声似乎就在脚下不远处。树木掩映着的八卦田在其西侧,极目远眺,隐约可见钱塘江。据《武林梵志》记载:兜率庵旁奇云洞壁有诗“越山吴地半江分”。我很想续上一句:古时现代一路隔。 第二次来这里,我的胆子稍大了些,跨过了石头围栏,侧身进入洞内。原来上次见到的亮光是一尊被安放在此的瓷菩萨,四下细看,洞内竟然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细探洞内岩壁上下有无题刻,遗憾我肉眼凡胎寻不着。折返回程,我一直走到近南复路的收费亭这里,才见有其他游客迎面上山。 第三次来这里,是为了寻找傅健文中所写的那块刻着《心印铭》的摩崖石刻。 
《心印铭》铭文的内容,主要是传授修身之道,如“夭寿得丧,惟心所宰。”“心迁境迁,心广境广,物无定心,心无定像”,认为世上万物变化无常,必须要有心,才能成佛。与傅大士在《心王铭》中所讲“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理意相通。都是旨在开示人见性成佛,倡导人们心境平和,信禅、坐禅,以达到禅修养性之目的。《心印铭》还是佛教天台宗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我国的佛教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那块《心印铭》据说在很隐蔽的两块石头之间。这次我从造像左侧的土路爬了三四米,竟然发现有石头内凹似佛龛,前面供奉着几尊菩萨。再向上攀爬,乱石野藤,泥土松软,细细找了个遍,也未见《心印铭》的摩崖石刻。怅然对着那条未敢走的野路,仗着手中拿了根自拍杆,硬着头皮走了进去。

行约百米,见到一水泥筑围的形似水塔一样的大坑。高约三四米,面积有近五十平方米,底部平坦貌似是水泥铺的,这应该就是一个被废弃的水塔。令我觉得瘆人的是这个厚约二三十公分的水泥墙上留有新鲜的米饭粒!说明在此荒野之地还是有非正常人迹的……再往前行,可见一砖瓦大屋在山脚。绕过这个屋子,豁然见一条柏油路:原来我已经绕到凯亿停车场内了!

我抬头回望着将台山上被开山采石留下的巨大山体裸露疤痕,恍然大悟:这里不就是富春江水泥厂旧址么! 翁福清先生在“八卦田非南宋籍田辨”一文中对“龙华寺”具体位置曾有考证:龙华寺故址就在“富春江水泥厂内,其西边正好是‘八卦田’即南宋郊坛(丘)遗址。”回过头来看韩元吉《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诗中第一句“古寺郊丘侧”,与翁福清的结论是互为印证的!
|